5月12日,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汽车俱乐部分会在北京举办 “汽车改装行业研讨会”,会议围绕 “汽车文化体系构建与改装规范化运营” 展开深入探讨。在商务部明确支持 “发展汽车运动和汽车文化” 的政策背景下,来自主机厂、汽车改装企业、房车企业、保险公司、文化机构的代表齐聚一堂,推动改装行业从 “小众文化” 走向 “阳光化、标准化”,助力构建 “文化 - 消费 - 创新” 良性生态。 参与本次会议的企业有: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、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猛士汽车科技公司、北京汽车集团 、上汽大通汽车有限公司、上汽大通房车科技有限公司 、方程豹汽车销售有限公司、开沃新能源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、中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、山东大驰汽车销售有限公司、常州霍克展示系统股份有限公司、无锡申联专用汽车有限公司、北京运良越野科技有限责任公司、金泽皆研上海科技有限公司、赛场百灵文化传媒(北京)有限公司、知行车谷(北京)网络科技有限、华泰财产保险有限公司 、江泰保险经纪股份有限公司 、中汽通达(北京)科技有限公司、中汽行者(北京)标准化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等公司代表30余人。 张士立:文化是改装行业的核心载体,标准化是破局关键 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士立指出,本次会议是行业 “里程碑”,肩负三大使命: 文化定位:响应商务部将改装纳入 “汽车文化驱动市场” 典型案例的政策导向,明确改装是汽车文化的重要表达形式,需通过赛事、社群等场景培育消费认同; 标准建设:针对当前标准缺失、监管碎片化等痛点,借鉴代驾、救援领域经验,推动建立国家标准与团体标准,降低企业合规成本,释放 2000 亿元合规市场潜力; 政策落地:落实商务部 “汽车流通消费改革试点” 要求,推动改装从 “地下经济” 转向合规发展,探索保险、金融配套服务,以 “消费者需求” 为核心延伸汽车消费链条。 严波:三大趋势凸显文化与标准的协同价值 分会副主任严波在“我国汽车改装行业发展趋势”报告中提出,行业正经历 “文化觉醒” 与 “制度革新” 双重驱动: 政策破冰与文化培育并行:公安部开放 7 项外观改装备案、深圳成都试点 “改装文化示范基地”,标志着 “合规改装” 从政策允许走向文化认同,2025 年《汽车改装通用技术标准》拟出台,将建立 “外观备案制、性能检测制、赛道场景制” 分类监管框架; 技术迭代激活文化消费场景:新能源汽车催生电池扩容、智能座舱改装需求(年增长率 200%),长城、比亚迪等通过 “原厂改装 + 用户共创” 模式推出越野车型,将技术创新与个性化需求结合,推动改装从 “非法” 走向 “时尚文化符号”; 全球化经验与本土实践结合:借鉴美国、日本改装车展等模式,通过抖音、B 站等平台普及合法改装知识,培育年轻群体对 “汽车生活方式” 的认同,破解 “非法改装” 固有印象。 多元主体共议:文化认同需标准支撑,产业发展需生态协同 主机厂:以标准破局原厂改装瓶颈 比亚迪代表史国秦坦言,原厂改装面临研发周期长、认证成本高等问题,建议建立分级审批机制 —— 外观改装 “快速备案”、性能改装 “动态检测”、赛道改装 “专项审批”,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释放企业创新活力;上汽大通杨卫松以房车为例,呼吁建立专用零部件认证体系,解决当前 “小厂套用资质、家用件滥用” 的乱象,以标准化提升产业门槛。 房车与保险:专项标准破解配套服务难题 房车企业代表指出,行业 “劣币驱逐良币” 现象根源在于缺乏用电、用水、燃气等专项认证,建议参考欧美建立 “旅居车安全规范”,推动 “售后服务标准化” 落地;华泰保险代表提出开发 “改装件专属险种”,针对房车限高碰撞、越野套件损耗等场景设计定制化保障方案,破解行业 68% 的拒保率,以金融工具助力文化消费 “无后顾之忧”。 文化机构:场景体验是文化破圈的核心抓手 汽车文化专家王加助强调,改装文化的本质是 “个性化表达”,需通过 “街道合法改装车巡游”“赛道开放日”“改装文化节” 等线下活动,结合线上科普(如改装件安全知识、赛事技术下放),让年轻用户从 “旁观者” 变为 “参与者”,真正实现 “文化认同驱动消费升级”。 共识凝聚:以汽车文化为魂,以标准为基,绘就产业蓝图 会议明确,商务部将改装与 “汽车运动、汽车文化” 并列支持,标志着行业从 “边缘地带” 迈向 “主流消费市场”。张士立总结表示,协会将加快推动相关标准的建立和落地,联合商务部、工信部建设 “汽车全生命周期信息平台”,打通主机厂、改装企业、保险公司的数据壁垒,实现合规改装 “可追溯、可监管、可保障”。 “当每一次合法改装都成为汽车文化的展示,行业的春天才真正到来。” 张士立强调,唯有将文化培育与标准化建设深度融合,才能让改装行业在政策红利中实现 “质” 的飞跃 —— 不仅释放千亿级市场潜力,更成为中国从汽车制造大国迈向文化强国的重要标志。